如何建立韌性

創傷與悲劇可能改變人生常軌,但培養韌性卻能讓您持續前進。

貝絲.潘恩是前美國駐伊拉克領事。2003年10月的一個清晨,一枚火箭擊中當時她住的旅館。穿著滿是鮮血的睡衣,潘恩幫助幾十名同事逃生。多年後,她卻深受失眠、易怒與情緒疏離所苦,最終甚至診斷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,並接受治療。

她的經歷讓她開始研究韌性,好幫助其他也經歷類似創傷的美國大使與資深官員。最終她與國家外交事務訓練中心的同事合作,共同創立了外交事務韌性強化中心。

「對於韌性,我有兩個定義。」潘恩說,「一個是在危機或困頓情況中有效運作適應的能力。其次則是在負面情況下可以回彈的能力-也許還能往前彈進。具有韌性的人,比缺乏韌性的人,更容易回彈。」

此後潘恩開始對大眾提供訓練-畢竟我們都需要更多韌性。

「韌性不是你擁有的能力,而是你能做到的情況。」瑪姬.維洛爾博士說,她是「全球勇氣」領導力顧問組織的創辦人,出版了五本關於領導力、勇氣與韌性的著作。「我經常認為韌性就像橡皮筋。我們都擁有不只彈回原本形狀的能力,事實上還可以展現出更好的樣貌。」

要強化韌性,並在需要時派上用場,練習就是關鍵。事實上,一項錯誤認知,就是誤以為韌性端視個人的強悍程度。

「韌性不只是關於我個人,」潘恩說,「韌性更關於一群人能夠彼此照顧,彼此扶助。」

事實上,「社會支持」是潘恩認為在建立與維持韌性上的五大關鍵要素之一,此外還有自我照顧、解決問題、樂觀以對以及找到意義與目的。

自我照顧很簡單,但同時富於挑戰,諸如確保自己有充足睡眠,吃健康食物,鍛鍊身體,給自己心靈上喘息的時間。這也表示學會自己能夠控制的範疇。

「當大量不確定性存在的時候,」維洛爾說,「很多事情不受控制,我們也無法總是控制周遭的一切。這就是生命。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回應,專注在自己能夠控制的事情上。」

當然,找到意義與目的也是潘恩的五大關鍵要素之一。這表示同濟家族成員有個很好的起點。

「志願服務是找到意義的要素之一。」潘恩解釋:「很多研究顯示參與志願服務跟願意奉獻的人,比起不願意的人更有韌性。當你願意幫助他人,你的生命就有了意義。擁有意義非常重要;失去生命意義,你就失去了韌性。」

每天付出努力,照顧自己與他人,幫助我們一起面對生命的挑戰。

「陷入奮鬥掙扎是正常的,」潘恩說,「你可以向別人求援,你可以說:『這真的很難,但是沒關係。』讓那股壓力抒發出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