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大家這麼憤怒?

從社群媒體大戰到行車糾紛,這個世界看來異常憤怒。

一切都從「隔壁家」(Nextdoor)這個針對鄰里溝通的社群app上,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開始:「誰可以解釋一下(頗受歡迎的X披薩店)的吸引力?我是覺得還不錯,但也沒到超厲害。我錯過哪些美食嗎?」

前三個回覆還算友善:「我們也覺得還好。改試試這間吧。」「我最喜歡Y披薩。」「Z披薩更好吃。」

但第四個回覆就辛辣了:「如果你可以把浪費(在X披薩)的錢,捐給無力買食物餵小孩或寵物的人,那就真的很厲害。」

接著是另一個回覆:「你為什麼要知道別人的口味?找到你喜歡的,別老是想著其他人喜歡什麼。」

突然間湧入了一堆回應。關於披薩的最熱門討論串持續了好幾個小時。這是怎麼一回事呢?

「最近,任何事物都可能招致南轅北轍的看法。」中心成長訓練機構創辦人與共同執行長蘿拉.貝斯.摩斯說,她是關於憤怒、攻擊性與危機方面的講師。

「我們所體驗到的,多數是來自焦慮底線的升高-不論是在文化、個人生活或家庭中,都有這個現象。」

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壓力的世界,疫情更火上加油。摩斯說,這種經常性焦慮,導致持續對抗狀態。

「當動物不為食物或生存戰鬥時,就會回到休息狀態。動物依舊如此,但不包括人類。我們一直留在生存狀態中。路上有人超車,或孩子對我們翻白眼時,就會持續碰觸這個確保活命的古老迴圈。這是很危險的。」

隨著這些人類情緒採取行動,可能導致肢體衝突、憤怒駕駛事件或其他毀滅性衝突,部分可能導致傷害或死亡。

匿名的線上爭執雖然不會產生肢體衝突,卻會給已經很焦慮的情緒狀態火上加油。同時無法解決任何衝突。

摩斯要她的案主練習所謂的30/30/30回應。首先,無論在實體上還是情緒上,先離開情境三十秒的時間。放開加速器。放下您的筆電。脫離讓您產生怒氣的人事物。其次,專注穩定深呼吸三十秒。最後三十秒,做一些讓您覺得放鬆紓壓的事情-撸狗吸貓、做點瑜珈伸展或念經。

「情緒的生命週期,從生起、高峰到消散,大約是九十秒的時間。」摩斯解釋,「我們要練習的是,在它出現生起的時候抓住它,創造一個中斷點。」

一旦冷靜下來,您就能做出更有益的決定。其中之一,就是什麼都不做。這也許可能會造成片刻的不滿足,卻不會增加您的壓力程度。某些案例中,甚至可能防止對自己或其他人造成傷害。

然而,若您的憤怒是針對某個認識的人,或者他們的憤怒是針對您,那麼您就得面對這個情況。

「我總是問大家:『你的目標是什麼?你為什麼想要跨越分岐?』」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諮商與臨床及學校心理學教授暨《超越同溫層:跨越政治路線的對話》一書作者塔尼亞.以色列說。「他們說:『我想要跟某些人維持關係,現在卻很困難。』或者說:『我想遊說或說服他人接受我的想法』。」

無論你想要的結果是什麼,專注對話,而非辯論。以色列建議對他人的觀點保持好奇心。您不需要認同,卻可以進一步了解形塑這個觀點的經驗。您也可以分享您的經驗。

「與其分享統計跟口號,不如分享故事。」以色列說,「分享您的經驗,或影響您觀點的人。」

謹記,這無關輸贏;而是以促進了解的對話,取代爭論。

事實上,這是建立更有慈悲心、同理心社會的一環。這不只適用於憤怒場景。還需要偶而脫離激怒我們的刺激因子。關掉新聞。暫時離開社群媒體。閱讀文章,不看底下的評論回應。

「今日成人所需要的控制,並非對環境的控制,而是自我控制。」摩斯說,「我們要以身作則,讓孩子看見如何脫離這些事物的掌控。」